写作,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多碎片化

写作,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多碎片化
文章图片
写作是对自我的探索 没错,今天这篇想表达的似乎与我之前写过的那篇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却没有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的文章有些雷同,但实际上这次是上次的升级版,上次只是在思想意识上知道自己光学不练有问题,而这一次却是在练的过程中清晰地摸到我的问题长啥样。
在我以前的圈子里,我是那种被朋友贴上了“好学”标签的人,我也一直“谦虚”地享受着这份赞誉,心悦诚服地觉得自己的确是喜爱阅读的,尤其是我在“得到”上疯狂地追专栏,给自己极大地丰富了吹牛资源后,我更自以为是身边人群中爱学习的人(无知者不光无畏,还会不自知地厚颜无耻)。直到我被区块链的浪潮推到一群资质优秀,热衷学习,还特别踏实践行的人中,每次看完聊天记录,我都会默默地在心里不断增长出敬畏,糊涂虫总算是醒了过来。各种群里一直有个组织的人影出没,那就是“007不写就出局”们,我点开那个规则看了一遍,倒吸一口凉气,自觉悄悄把念头就给灭了,每周一篇文章,连续写7年,完不成任务就受罚或自动出局,这不是自作虐嘛!而且,7年!脚趾头都说它知道我做不到。我那么喜欢的运动都还没坚持连续7个星期不中断过。然而,人生的坑似乎很难绕过,在去上海参加王煜全老师的基金见面会的前一天,我“不幸”地在一个群里“遇见”了007的创始人,我们只是想顺带着认识个新朋友的群内勾搭,不幸地变成了我被“诱惑”跳坑,所得回报只不过是在上海碰面时获得了创始人握手一次。后来我慢慢反应过来,拉人入坑这一定已是创始人先生的条件反射性动作了,我当初不该认真的。我用这么大篇幅写这个入坑经历,并不是想表达自己入坑得有多不如自己之所愿,我是想表达,我真的从来就没想过我其实并不仅仅是醒了后那样平凡而已,我是根本就不曾把那些读过的书听过的课内化成自己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过,从来就没有!
这要从我参加不写就出局后开始写作说起。首先,“聪明智慧”的我在面对电脑屏幕时,竟然出现了佛家的那种无我状态,双目茫然,脑海里连一个符号都没冒出来。我的那些知识和丰富话题都消失不见了,就像集体离家出走了一样,还是走得那么的彻底,努力挖掘挖掘,零零星星地冒出来一两个小亮点,一落笔,必定是各种卡壳,思维不连贯,词汇不够用,内容太贫瘠.....
就连高级如刘润老师也说过,互联网效应让每人每年只要付199元就可以听到每天值10万的他来给我们讲课,因为会有24万人同时听课,在知识变现成为可行途径的同时,讲课人的能力水平也受到了考验,即使是曾经的高手,也会在这份压力面前重新审视自己。
我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开始写作后,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挑战,当我写不出来的时候,说明我连最初步的掌握知识都不曾做到,更不用谈什么践行的“知行合一”。这是我便秘式的第12篇文章,但我通过这12次的逼着自己动手深刻地体会到了“功利化读书法”、“输出倒逼输入”、“教就是最好的学”、“解决当下的问题”、“人人都要学会演讲”这些老师们讲过的,曾让我觉得有道理的课程,其道理的切实和有用性具体是在哪里。
通过写作,我那么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知识完全不成体系,也就是自己从来都处于漫游的无知状态;通过写作,我领悟到了这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通过写作,我发现写出来是一项完美的大脑体检;通过写作,我体验到自己更踏实的存在感。
在这里,我把古典老师课程里有关写作方面特别有用的方法摘录出来,以便参照着用以致用。

五个问题,写出好文章
最近有什么特别想分享的事?
为什么这个观点你觉得有价值?
如果知道了这个观点,有哪些概念是需要确认的?
【写作,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多碎片化】该如何去做呢?
你的观点是什么?你为什么和我说这个?
写作诊所
没东西可写: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用心生活和思考,发现独特之处
写不下去:不要自我评价,用写作来写作
不从大纲写:不求一气呵成,大纲+卡片,天下全打遍
缺乏主见:固执的偏见都比平庸的和稀泥好
情感泛滥:太多被自己感动,失去了对象感
缺乏好品味:简单、简洁是好品味


最后我引用伽利略的这段话“你不可能真的教给一个人什么知识,你真正能做的是,推动他找到内心已然存在却不清晰的东西”,来表达自己已经开始爱上了写作这项受虐式的活动,我想,这是找到真实自我的那个最高效的途径。

    推荐阅读